各病院动态
高血压是人群中最常见的慢性病,也是患病率最高的慢性病。一项中国高血压调查数据显示,2012-2015年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27.9%;与既往几项高血压抽样调查相比,高血压患病率总体呈增高趋势。尽管发病率较高,但我国高血压患者知晓率、治疗率和控制率,总体处于较低水平,分别为51.6%、45.8%和16.8%。
高血压可导致多种靶器官损害,血压水平与心脑血管病发病和死亡风险之间存在密切的因果关系,故高血压诊治的尤为重要。日常生活中,绝大多数人一旦发现了高血压,潜意识就是吃点药就行了,真的是这样的吗?首先我们来看几个病例。
病例一:36岁男性,高血压病史3年,伴有下肢乏力,口服CCB、ARB以及利尿剂,血压控制不佳,心内科就诊,生化检查提示低钾血症。经内分泌科进一步诊治,完善进一步检查,证实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、左侧肾上腺占位,行手术治疗;术后病理为肾上腺皮质腺瘤,术后停用降压药物,血压正常,未再发生低钾血症。
病例二:63岁女性,高血压病史15年余,长期某医院心血管内科随诊,平素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片降压治疗,血压控制良好。因血糖高于市三院内分泌科就诊,入院经常规生化检查提示低钾血症。按高血压伴低血钾线索进一步筛查,发现左侧肾上腺占位,尿儿茶酚胺明显增高;术后病理证实为嗜铬细胞瘤,术后停服降压药物,随访血压、血钾正常。
病例三:54岁女性,高血压病史13年、糖尿病3年,口服硝苯地平控释片+缬沙坦胶囊降压治疗,血压130/80mmHg。因双下肢乏力某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,行相关检查后,考虑“周围神经病、焦虑状态”;对症治疗后,下肢乏力仍呈进行性加重。后于内分泌就诊,体格检查提示四肢纤细,向心性肥胖,行相关检查后提示皮质醇增多症、左侧肾上腺结节灶。行左侧肾上腺切除,术后未使用降压药物,血压监测正常,下肢乏力症状改善。
临床上类似于上述的例子诸多,很多患者频繁更换药物或者联合使用多种药物,血压仍然控制不理想,且更早出现靶器官损害。大约85%-90%的高血压为原发性高血压,即不能明确发病原因的高血压,此类高血压不可治愈,需终生治疗。约有10%-15%为继发性高血压,即有明确病因,针对病因治疗后,部分患者高血压即可缓解甚至治愈。继发性高血压又称症状性高血压,除了高血压本身造成的危害以外,与之伴随的原发病还可导致独立于血压之外的心血管损害,且损害程度较原发性高血压更大,早期识别、早期治疗尤为重要,因此新诊断的高血压患者需要进行常见的继发性高血压筛查,尤其是难治性高血压应考虑到继发性高血压的可能。
常见的继发性高血压主要包括肾性高血压和内分泌高血压,前者包括肾实质性高血压、肾血管性高血压、肾素瘤,相对于内分泌性高血压,肾性高血压诊断更容易。内分泌性高血压种类繁多、病因复杂,包括肾上腺来源(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、嗜铬细胞瘤、皮质醇增多症、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)、垂体来源的(肢端肥大症、库欣病)、甲状腺来源(甲状腺功能亢进症)、甲状旁腺来源(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)、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。其中尤以肾上腺疾病来源的继发性高血压最为常见。
综上,随着诊疗技术的进步,继发性高血压的发病率逐步增高,且中青年患者比例更高,在儿童和小于40岁的高血压患者中,这一比例可能高达50%和30%。而继发性高血压又以内分泌高血压最为常见。因此对于所有类型的高血压,首诊内分泌科,则为最佳选择;尤其对于那些新诊断高血压、发病年龄较轻、多种药物血压控制不佳的患者,内分泌科诊治更为重要。早期即可得到全面筛查,有效降低误诊、漏诊率,从而使患者受益最大化。
我们建议以下情况进行继发性高血压筛查:1.2级及以上高血压;2.三种及以上药物血压控制不佳者;3.阵发性高血压、进展性高血压;4.高血压伴早发(小于40岁)高血压家族史或早发脑中家族史;5.高血压伴自发或者利尿剂诱发的低钾血症;6.高血压伴肾上腺意外瘤;7.高血压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;8.高血压伴有原发性醛固酮家族史者;9.使用ACEI/ARB类药物后出现肾功能恶化的高血压。
市三院内分泌科
西北大学附属医院•西安市第三医院内分泌科是集临床、科研、教学及预防保健为一体,以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的诊治为特色的临床专业学科。
专科特色:
●糖尿病的个体化诊治及各种糖尿病并发症的筛查诊治
●甲状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
●代谢综合征(肥胖、痛风、高脂血症)的规范诊治
●骨质疏松症的诊治
●生长发育问题(矮小、性早熟)
●其他内分泌疾病(内分泌相关性高血压,垂体性疾病、肾上腺疾病、更年期综合征、多囊卵巢综合征等)
●风湿免疫性疾病的诊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