各病院动态
最近的娱乐圈让全民吃瓜,“时间管理“成了最近的热搜,同样是管理,今天我们和大家浅谈一下疼痛的管理。西方医生定义疼痛是一种疾病,需要治疗。但在很多中国居民甚至医生眼里,疼痛只是一种症状,一种“忍忍就好了”的“生理上的不舒服”。
在漫漫历史长河中,中国经历了残酷的鸦片战争,中国人对止疼药充满排斥,对疼痛认识的误区和对止痛药的偏见会造成很大问题,人们需要及时改变观念。在这里,西北大学附属医院·西安市第三医院疼痛科为大家谈谈国人对“止痛”的偏见。
故事就发生在陕西,榆林产妇坠楼身亡事件曾引发广泛关注。直到现在,产妇跳楼的确切原因还不清楚,能够确定的是,产妇在跳楼前承受了难以忍受的临产痛苦。通过这件事,许多人开始了解到,分娩到底有多疼痛。临床上将疼痛分为0-10级,0级为无痛,10级为剧痛,自然分娩的痛感能达到8级。中国人是天生就比较能忍耐疼痛吗?不得而知。但事实就是,中国人应用镇痛治疗要比一些发达国家少得多。
无论是在门诊还是在病房,出现中重度疼痛症状的癌症患者占了67%,但治疗癌痛的比例却不到12%。不仅不治疗,而且治得还晚。报告显示,仅有28%的癌痛患者在疼痛发生后的1-10天内就诊;第一次因疼痛就诊后,仅有35%的患者会在10天内得到治疗,大部分患者接受疼痛治疗的时间在一个月之后。相当多的患者不是直接死于癌症,而是死于严重疼痛。
有患者这样描述过癌痛:“那种疼痛无法用语言形容,一会儿像有刀子在肚子里割,一下一下,痛得入心入肺;一会儿又像有千万条虫子钻进了身体,又麻又酸。死亡只是一瞬间,而疼痛却是没完没了。说实在的,我真的不想活了,太疼了。”这不是单靠意志就能忍受的,它比死亡更让人恐惧。
长期以来,认为“疼痛就该忍着”以及“止痛药不安全会上瘾”的误区,让很多国人对止痛药有偏见。在门诊遇到疼痛的病人,病人看到止痛药就充满抗拒,认为止疼药只是止疼,根本不治病,吃了还很不安全。中国是一个使用止痛药物非常谨慎的国家。直到今天,我国人口占全球的20%,但吗啡的使用量还不足全球的5%。
近几年,随着人们对健康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,疼痛科应运而生,越来越多的疼痛病人走进诊室,越来越多的疼痛医生开始与疼痛相博弈。而药物治疗是镇痛领域最基本、最常用的办法。主要包括非甾体消炎药、阿片类镇痛药、糖皮质激素、抗抑郁药、抗惊厥药、维生素类、局部麻醉药等。
合理的使用镇痛药物,不仅能够缓解身体的不适感,更能让疾病更快的痊愈。不同的“止疼药”虽然有其相应的不良反应,但在疼痛的诊疗方案中,疼痛科医生会根据每位患者的差异,制定个体化用药方案,这样既能保证个体收益,也能最大限度发挥镇痛疗效,降低药物副作用。让我们共同努力,为我们能有一个“无痛人生”。